20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党群活动中心会议室里,时不时会传出一阵阵掌声和爽朗的笑声。会议室外,则是河套平原丰收的景色。

秋收的拖拉机在乡村道路上来回穿梭,成片的果树上各种小杂果琳琅满目,农户们忙着将新鲜的水果摘下装箱打包,进行出售,养殖户照料着各家圈舍里的鸡鸭牛羊,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多月来,党的二十大代表、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格外忙碌,细致认真地传达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方针、新理念、新部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村子发展有机结合。农村基层党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张三明说,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全村已经清晰认识到,必须从自己的特色产业上想办法、谋出路。

苹果梨是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特色果品,个大色好、汁多味浓,被誉为“中华丑梨”,民主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虽然产量高,但效益差,成为当地果农的一块心病。“一到成熟的时候,看到卖不出的梨就犯难。”回忆起以前村里的产业发展,许多村民记忆犹新。

张三明组织带领民主村的党员干部,针对村组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现状,主动外出学习考察、对内调研挖潜,确定了“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在张三明的带领下,民主村党支部主动争取项目资金,通过与农技部门对接,引进推广20多种新品种,邀请市区两级专家给果农“手把手”传经验、教技术,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种植,并注册“丑梨”商标,制定从栽培到采摘的全链条标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苹果梨由原来的每公斤2元就地卖到6元,并以每公斤11元的价格远销江苏、广东等地,使这一产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香饽饽”。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民主村先后建成集美丽乡村、庭院经济、沙区体验、园林观光、农产品贸易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建好了,产业发展动力更足了。我家种植的苹果梨销路特别好,游客周末来采摘,外地客商来地头装梨,一年能挣5万多元。”民主村村民田宏计告诉记者。

对于将来,张三明和村“两委”班子早已有了规划:2023年,打造5300亩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300亩5G牧场建设和全自动脱水菜深加工厂建设,逐步改善初级农产品,向中高端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进军,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民主村样板”。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