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11月25日至27日,2022中国自动化大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来自自动化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人士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论坛等集中展示了当前自动化技术及行业与自动化融合创新成果,共同探讨自动化领域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自动化领域创新全方位融入国家发展需求。
本届大会以“数智赋能 共创未来”为主题,共安排了7场大会报告、32场专题论坛、线上论文展示交流等活动。
2022中国自动化大会现场。中国自动化学会供图
“自动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创新与探索的重要基石之一,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社会生产力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自动化领域的创新发展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在大会致辞时表示,中国自动化大会旨在为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搭建良好交流平台,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于海斌通过题为“网络时代的工业自动化”的大会报告回顾了自动化系统由电子化向网络化演进的历程,并针对当前5G、互联网和大数据驱动的工业互联网时代,初步阐述了支撑制造业全链条自动化的新一代制造自动化体系,提出网络时代工业自动化发展值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方向。
作为智能制造的前沿发展方向之一,机器人化制造一直是制造学科研究热点和关注焦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在大会上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他表示,目前以机器人化制造相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已初现端倪,相关创新突破旨在利用机器人柔顺性、灵活性、可并行协同作业等优势,将人类智慧和知识经验融入感知、决策、执行等制造活动中,赋予机器人化制造装备在线学习与知识进化能力,并通过人与机器合作共事,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提高制造装备和系统的适应性与自治性。“最终通过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传感,无处不在的智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制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分享了自动化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地外天体探测系统工作在远离地球的环境中,具有环境严苛未知、通信距离遥远、先验知识欠缺及资源严重受限等特点,亟需突破在自主智能感知与操控方面的关键技术,解决移动速度慢、作业精度低和危险识别难等突出问题。”杨孟飞说,地外天体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空间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目标特性不确知的精准操控、轻量化智能计算、具有学习与推理能力的智能系统架构等研究及技术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针对备受关注的元宇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提出,要基于Web3.0,发展中国自主元宇宙。他认为,与传统互联网不同,元宇宙是融合网络通信、新型交互、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Web3.0互联网应用环境,不仅包括数字化的物理世界、多维度虚拟世界的延伸,而且涵盖了具有高度智慧能力的智能体合集。发展我国元宇宙的精髓在于以先进网络系统为基座,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元宇宙架构。
除大会报告外,论坛热点话题精彩纷呈。“大数据知识工程与智慧教育”“工业物联网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实时光谱与图像检测技术与工程应用”等9个专题论坛和23个线上论坛,掀起了自动化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广泛交流与讨论。据统计,大会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300万人次。
大会总主席、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说,中国自动化大会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自动控制、仪器仪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如今,日新月异的自动化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融合创新、前沿突破迸发出全新活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迅猛发展,赋能千行百业、赋能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