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中药砷剂大大提高白血病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中西医结合显著降低尿毒症患病率、三药三方有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十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通过临床和机理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非小细胞肺癌、糖尿病、慢阻肺等一系列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9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出去”有关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一批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得以形成,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的需求。

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过97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回答了经穴特异性等一批重大中医理论问题。”李昱表示,中医络病学、中医体质学等新学科的逐步建立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表示,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近十年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中医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对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在理论研究中,临床有效经典方和国医大师、名中医等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经验方得以传承下去。

据介绍,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共同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进一步要求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规划中明确持续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阐释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核心机理。

推进中药新药研发

“中药的使用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也就是说中药新药研发源头是在有了人用历史和经验基础之上再进行研发。”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杨洪军表示,这是中药新药研发与化学药和生物药最大的区别。

为此,近年来我国持续构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注册分类和审评改革机制,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以及中药产业发展。

据介绍,国家药监部门提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实践三结合的证据评价体系。杨洪军介绍,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时,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在评审层面上、研发层面上更加重视过去的人用经验积累和中医理论的支撑,这类新药研发也已经得到有效推进。而用现代科学手段针对临床确切有效的中药新药研发则更注重应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比如青蒿素的研发模式。

赋予古老中医现代活力

“数字化、信息化、生物技术是把传统中医药、现代医学和现代智能化相结合的必要途径。”陈香美说,利用大数据驱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中医药人和中西医结合人应该完成的使命。

在中医古籍整理方面,名中医、国医大师针对疑难病、慢性病、急症的宝贵临床经验亟待收集、挖掘、传承。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快推进中医学术活态传承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一大批名老中医和老药工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传统技艺完整保存下来,并建立了各家学说与学术流派知识库。

在临床需求方面,临床医生的辩证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大数据驱动临床精准诊疗。陈香美表示,大数据驱动新药研制的创新实践也在不断落地。例如把大数据、信息技术、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等数据相结合,加上临床实践中积累大量数据,正在推动经典方的不断优化,并促进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