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总台央视记者 余静英 孔冰冰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彼知己 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提到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糊涂了。但实际可没有这么简单。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为一些误区,导致就诊率和治疗率非常低,从而耽误了治疗的好时机。

这是近期正在热映的电影《妈妈》的片段。电影讲述了85岁母亲照顾65岁患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故事。影片细腻地展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细节,让观众关注到他们真实的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病房内,77岁的傅阿姨正准备出院。前不久,她被诊断为轻中度的阿尔茨海默病。傅阿姨的家人介绍说,三年前,老人曾跟随小儿子旅居国外。回国后,孩子们发现,老人变得记不住事儿了。

傅阿姨儿媳 张女士:回家的时候,我们感觉说她的记忆力下降得非常明显,药也忘记吃了。

经过临床检查、神经心理量表评测及影像学检查,傅阿姨的表现,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 费国强:从影像学来看,她有全脑的萎缩,很重要的一点,她的海马(体)萎缩比较明显,海马(体)是一个跟我们记忆相关的部位。

医生介绍说,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记忆力下降,尤其“近事记忆遗忘”。也就是说,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情,对年轻时的事情,反而记得很清楚。

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它与大脑神经系统的退化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女性出现认知障碍,通常是同年龄段男性的2到3倍。然而从临床来看,目前仍有不少人对阿尔茨海默病,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老糊涂”不是病 不用治

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 张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之低,轻度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仅为14%,在重度痴呆阶段,阿尔茨海默病的就诊率不过34%。很大比例的老年人认为,当年老的时候出现记忆力下降,或者其他认知领域功能的下降,是自然老化的过程。

专家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有几个发展阶段:从认知正常到主观认知下降,再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最后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其中,“主观认知下降”阶段,是延缓病程的重要时间窗,越早识别并通过药物治疗,越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

误区二:反正治不好 干脆放弃了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被称为“最温柔的绝症”。但这不意味着无法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 张巍:通过药物治疗,我们可以全程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延缓患者病情的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有多种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包括进食、均衡的膳食、拥有良好的睡眠和坚持有氧运动。

误区三:随意停药没关系

由于患者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就要进行长期的规范治疗。很多患者稍有好转,就会随意停药。

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 张巍:推荐每3到6个月来就诊,由我们医生来评价患者症状的变化。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不要随便停药。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