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8月27-29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五届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围绕“低碳”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与技术体系构建、全球低碳技术合作深化等议题,共同探讨全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论坛现场。组委会供图
在这里洞悉中国“低碳”科研将走向何处
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未来的唯一途径。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距离实现目标尚有巨大差距。在“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分享了一份“低碳技术清单”,从全面推广、重点攻关、有序使用、统筹研发、局部选用、自由探索等6个方面,为我国低碳研发提供了科研指南。
氢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途径,诸多青年学者给出了研究计划和发展途径。“无论是从制氢器件,还是氢能转化,利用率低是国产化主要的瓶颈。”在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上,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田新龙强调,氢能利用的关键材料——催化剂和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当前主要依赖进口,这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非常迫切。
在论坛成果发布会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编撰的《双碳科技及应用场景前瞻》,探讨了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储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智能电网五大“双碳”科技及应用场景。
谈及低碳商业化落地场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在论坛全体大会上表示,“绿色钢厂建设”是宝武集团“双碳”实践成果之一,并实现了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步治理。2021年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000克标准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20%、23%、8%。今年,中国宝武发起的“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收到了42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提交的150项创新项目申请。中国宝武提供了3875万元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双轮驱动。在低碳创新政策论坛中,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表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要降低“绿色溢价”。
“绿色溢价”是指清洁能源成本减去化石能源成本的差额。一方面要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二者同等重要。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而提高传统能源的成本就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如碳的价格措施。
要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在论坛全体大会上表示,我们要打造一个有利于培育全新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
国内首位“数字人”参与共建低碳新未来
3D智慧云展馆“INNO云”。组委会供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低碳”经济与生活的关键环节。作为国内首个以“创新需求”为主题的科技展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InnoMatch EXPO)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多元模式,致力打造以上海为基点,覆盖长三角、辐射全球的创新网络合作平台。
万“象”需求,全球揭榜。今年,大会首次采用以元宇宙技术为支撑的3D智慧云展馆“INNO云”,实现创新需求的“全时空”对接,吸引500家企业与机构入驻,释放超2000项技术需求,展示500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600项高校优质成果。
其中,阿斯利康全球研发8项创新需求已通过大会平台进行解决方案招募;中国宝武聚焦“绿色冶金”主题,展出钢铁冶金向数字化、智慧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创新成果及探索经验,其宝武众研平台网站注册用户已达到860多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需求364个,收到用户方案616个。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山东恒建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15项低碳创新先进技术成果与15项全球低碳创新实践区域案例,以展板与视频形式在线上线下同步展示。73项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优秀技术成果集中路演,吸引超600家投资机构参与,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金融资本的对接。
主宾省海南省的海南馆展出了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等6大标志性工程;在沪外资研发中心协同创新馆展示了西门子、梅里埃、陶氏化学、联合利华等2021年度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同创新”十大优秀案例的企业,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
除了3D智慧云展馆带来的3D沉浸式用户体验,国内首位技术经理数字人“小In”也正式上岗。集成3D人像实时驱动、多模态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情绪识别等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技术,“小In”作为国内技术成果转移行业首位虚拟员工,将在3D智慧云展馆与线下技术经理人组成“混合型”服务团队,以拟真形象、智能对话提供个性化服务。
共创绿色低碳新未来。虽然“数字人”已然上岗,但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女性群体更是明日之星。“从性别角度分析近零排放的现状,中国女科学家是一马当先的。”荷兰爱思唯尔全球首席执行官白可珊在女科学家峰会中分享说道。我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叶叔华通过女科学家峰会,鼓励当代女性同胞,“你们在今后十年内获得国际瞩目的成绩,应该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