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魏艳

高职院校如何主动顺应地方产业变革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准对接企业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以“技术引领、并跑产业”为特征的智能制造特色校?

在8月19日举办的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职院)推出的《技术引领,并跑产业,建设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典型育人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2019年,无锡职院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提质发展期。用该校党委书记龚方红的话来说,“学校凭借综合实力,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这对于学校来说,既有了发展新动力,但也带来不小压力。”

站在高起点上,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学校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成全国标杆,学校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这是一道必答题。

“3年来,我们根据‘双高’建设目标与任务,坚持技术引领、校企协同,聚力打造装备制造行业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不断推动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培育高水平‘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赋能‘长三角’中小企业迭代发展和智能化升级,把学校建成高端人才‘蓄水池’和‘大国工匠’摇篮。”该校校长周桂瑾说。

在龚方红看来,学校要实现技术引领,必须在主体“并跑”产业的基础上,找到点上去“领跑”,如在智能立体仓储、工业数据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以技术创新成果服务制造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发展需求。

为此,该校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前行。通过与行业龙头合作共建科研实验室集群,实现新技术的“跟跑”;依托省市研究中心和校、院、所合作项目,在物联网和机器人等工业应用领域实现与在无锡机械工业企业的“并跑”;依托院士指导的新技术研究所,开发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智能物流技术群”,实现在这些领域的“领跑”。

“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周桂瑾说,尤其是产业需求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从“两化融合”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因此,学校要持续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创设一个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利益共享的集成化平台。

为适应江苏制造强省对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新诉求,该校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教育输出为重点,通过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已建成引领中小企业智能化升级的产教融合集成性服务平台。

目前,该校依托校内外联建重大平台、创新载体,对接智能工厂关键技术领域,通过充实、调整专业(群)结构,已系统构建由数控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集群,协同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其中,2个专业群核心专业竞争力均位列全国第一,建成了国家级骨干专业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平台作用“四两拨千斤”。

此外,近3年完成近600个技术开发项目,科研到账经费达1.55亿元,主持国自科、国社科等国家级课题13项,师生申获发明专利432项。

推进校行企融合育人

“我们围绕成长成才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加速推进校行企融合育人。”龚方红说。

该校通过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和产业学院来促进产教融合,以及通过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等举措,着力培养紧缺复合型人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同时,该校还以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成才为中心,开展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改革,打造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把学校建成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我们着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实施‘四大’计划,开设系列化教师培训项目,构建了以教师发展学院为主体、以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体系和立体化培训项目建设为双轮的智造特色‘双师四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范式。”周桂瑾说,目前,全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7%,学校荣获首批“江苏省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称号。

该校系统构建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新生态,促进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目前,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以7大产业学院和10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为载体的校企协同育人中心,有力推进了校企“双元”育人,更是保障了学生高就业。

三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58%,在相关专业领域高端岗位就业率达43.22%,学生在国家级“互联网+”等各类技能大赛、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9项。

如今,该校重点专业学生未出校门,就被企业提前“抢走”,并快速走上技术或管理重要岗位。“十三五”期间,在无锡2个智能制造全球“灯塔工厂”和22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中,有2361位毕业生任管理和核心技术骨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