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韩荣
日前,走进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拆除脚手架,对修缮现场进行撤场清理。至此,因2021年持续降雨影响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数据统计,平遥城墙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
平遥古城城墙特点为“外砖内土”,即外城墙用砖包裹、内城墙是裸露的夯土墙。作为大型露天土质文物建筑,连续强降雨是对墙体安全最大的威胁。
参与古城修缮的技师邵帅介绍,由于城墙出现裂缝或其他病害时,内部无法预测,因此修复古城墙难度较大,施工人员及文物本体的安全都面临极大挑战。此次古城墙修缮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里记载的“桢干筑墙法”,即将黄土与生石灰按照3:7的比例配制夯土料进行夯筑,既可保证夯土的强度又可呈现城墙的原貌。
“我们设计施工时,对夯土原料的成分、颗粒大小、取土地点,以及生石灰含钙率、加工工艺等都作了严格要求。”邵帅介绍,此次古城修缮也做了一些新尝试,譬如部分城墙内墙旁的道路较窄,过往车辆容易对墙根处造成划痕,因此在设计上在部分内墙砌筑了1.5米高的青砖护脚墙。
“文物修缮不是建筑工程,在文保工作者的眼中,文物本体的安全和我们自己的人身安全一样重要。”邵帅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后辈人更多地看到真正的文物,让文物更真实地得到传承。”
为加强古城墙的保护,平遥县专门成立了平遥城墙保护服务中心,进行城墙的日常管理和险情排查。平遥城墙保护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文平介绍,修缮完工后将继续安排专人对古城墙进行安全巡查,同时每年开展春冬季冻融期2次的险情普查,做好文物本体预防性保护工作。
事实上筑牢文物安全底线重在预防,利用科技手段才能让文化遗产的监测预警更深入有效。
今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投入试运营。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副院长霍彬介绍,通过安装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实时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经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此项举措也得到了认可。今年10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加强平遥古城城墙本体保护,要开展平遥古城城墙岩土结构稳定性监测,实时监测、诊断城墙结构性能,排除结构损伤段落安全隐患。同时启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前期准备。开展双林寺、镇国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保护,建立古建筑和彩塑、壁画数字化信息保全档案。增设前端监测设备,建立健全平遥古城重点文物监测预警平台,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实施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实现“一城两寺”一体化云端监测全覆盖。
“此次平遥古城墙40余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文物所所长雷雅仙表示,下一步将扎实做好平遥城墙各处险情段落的抢险、保护、监测以及日常巡察等各项工作,确保城墙文物本体的绝对安全,坚决守护好平遥古城这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