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疫情影响了我们面对面的交流,但是阻挡不住我们奋斗的步伐,密切的友好往来的时光依旧可期……”11月9日至11日,农业绿色低碳与农业大数据专题线上出国(境)培训班以线上视频形式成功举办,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巨有谦在开班式讲话中与学员共勉。

培训班邀请了来自法国、比利时和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进行辅导授课。培训内容丰富,课程选择有拓展国际视野的欧盟农业概况,也有结合本省实际的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路径研究;有紧跟“双碳”目标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也有体现前沿技术的大数据在精准农业的应用研究;有分析宏观战略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评估,也有企业视角看待国外农业发展的荷兰设施农业概况。授课老师从全方位帮助学员拓展国际视野、了解领域前沿技术、把握新发展格局下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趋势和新理念,也为甘肃农业发展和国际合作支招献策。

“甘肃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生态环境多样性使其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怎样做好‘十四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以他山之石,打磨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块璞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任孝平研究员指出,要通过发挥甘肃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作用,面向国内外组织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建立和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李凤民教授建议,甘肃省旱地农业政策体系设计,要把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提高作物单产、提高土壤质量,农业生态服务超越自然植被,向旱地农业生态化转型。

“荷兰国土面积并不大,但农产品出口额能达到世界第二”,以此为切入点,比利时根特大学廖文志教授和兰桂骐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田分别从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及节能角度解读荷兰农业发展先进技术。

“将外部排放碳引入日光温室作为二氧化碳补充碳源,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关键性核心技术?”“光谱学在设施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场景?”三天的培训让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海利深有感触,他更关心的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结合培训内容他认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提质增效,要把更多创新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科研和生产脱节的问题与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科技成果体现在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增收上,才是为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博对培训感触颇深,这次线上国际培训让他有了很多收获,特别是对国外在农业发展上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一些先进思想和技术,对他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启发,线上培训这种形式也为他执行线上出国项目积累了经验。

“培训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科技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也为基地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有效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巨有谦说。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