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光污染影响,从极暗天空(左)到城市中心的天空(右)。图片来源:《科学》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越来越少,星星能见度的变化可用每年7%—10%的天空亮度增加来解释。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2011年至2022年间50000多次肉眼观察夜空的分析结果。

在地球陆地表面的很大一部分,天空在日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散发着人造暮光。这种“天光”是一种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光污染形式,会影响昼夜活动的动物,也会破坏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会对观星和天文学产生负面影响。

以前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测量过天空辉度随时间的变化。虽然原则上可通过卫星测量,但监测整个地球的唯一电流传感器并没有足够的准确性或灵敏度。

因此,一种有前途的方法是利用人们的观察力,将人眼用作传感器,并在公民科学实验的框架内这样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发起的“夜间地球”项目从2006年开始运行,全世界的人都可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参与者观测他们的夜空,然后使用在线表格报告一组8张星图中的哪一张最符合他们所看到的,每张图表都显示了不同程度光污染下的天空。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波鸿鲁尔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凯巴说:“个人贡献就像一个全球传感器网络一样协同工作,使新科学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1年至2022年间全球51351名参与者在无云和无月之夜拍摄的画面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全球19262个地点,包括欧洲的3699个地点和北美的9488个地点。

凯巴说,在城市环境中,星星从人类视线中消失的速度是惊人的。研究发现,可见星星数量的变化可用夜空亮度的增加来解释。在欧洲,他们发现夜空亮度每年增加6.5%;在北美,这一比例为10.4%。

为了让这些数字更容易理解,凯巴解释了在一个夜空亮度每年增长9.6%(全球平均水平)的地方的观星影响。“如果继续以这种速度发展,一个出生时能看到250颗星星的孩子,在18岁生日时只能看到100颗星星。”

总编辑圈点

生物的许多行为和生理过程都会受到光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的波长等方面。而除了生物,另一个受光照影响的大户其实是天文学领域。“污染”人们视野的除了光学光源,还有各种无线电源,如手机、无线互联网发射器、GPS卫星等。在本文中,科学家们得出一个新结论:尽管人们对光污染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目前的照明政策,还没有带来任何改善,至少在陆地层面上如此。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