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柏传卫 潘丰

近期,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科技局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2022年,博敏电子的“面向5G应用的超高密度任意层互连电路板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等3个项目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立项,争取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4500万元。争取的资金数额在江苏的县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最佳。

今年1—10月份,大丰区完成研发投入26.97亿元,同比增长25.91%。2家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68家企业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2.34亿元。

科技力量的指引,熔铸了大丰高质量发展坚实的智慧路基。近年来,大丰区紧盯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入选盐城首家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成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获批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孵化器等国家级科技载体平台12个。

位于盐城市大丰科技创业园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丰区科技局供图

集聚科创资源,营造区域创新生态

翻开大丰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意见》,一项项政策含金量满满:区本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规模由250万元大幅提升至1000万元;研发费用达标奖励比例由1%提升至3%,研发奖励上限由50万元提高到80万元;列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给予最高下拨经费20%的奖励……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让科技创新绽芳华。

近年来,大丰区高效落实创新相关政策的杠杆作用,近三年兑现高企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9.83亿元,这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江苏金风科技公司入榜盐城唯一2021年度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2022年,丰东热技术、金风科技、正大丰海、中车电机4家企业获得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的认定。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长三角的科技“长廊”中拥有一席之地,是大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使命。

大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沿海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部门的对接,沪丰科技合作列入上海长三角专项工作计划,与上海科技交流中心深度合作,共建长三角沪丰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家上海地区高校院所的50余名专家开展超30场次产学研对接,达成合作意向超40项,新增校企联盟4家;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与南京大学共建江苏沿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

科技赋能,沿海绿色产业创新带“风光”旖旎

驱车行驶在大丰区沿海滩涂,只见数百成千的巨大“风车”林立,银白色的叶片随风周而复始转动,与一座座输电铁塔、一道道输电线勾勒出别样的沿海“风光”,这是三峡新能源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运行的景象。

产业的“风光”得益于科技创新的驱动。近年来,大丰区聚焦产业链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新调轻调优。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丰区积极推动风电产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凭借沿海丰富的海风资源和广阔的海域面积,大丰区积极开展海上“风光电”“风光氢”等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250万千瓦,占到全省21.2%、盐城45.5%。去年新能源发电量66亿千瓦时,占到全省10%。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绿色清洁电能实现了跨区输出。

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大丰区科技局供图

其中,江苏金风科技通过智能微电网的绿电替代、能源管理系统以及绿色电力证书购置,实现绿电使用率100%;中车电机等风电企业先后承担了30多个国家、省部级风电研究项目,共取得400余件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参与数十项国家区域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围绕创新链完善要素链,大丰区积极推动青岛大学华东海洋风电研究院、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港区国际合作绿色低碳产业园等平台落户,加快新能源智能汽车零部件、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等产业建设专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产业研发孵化体系。

围绕要素链打造人才链,大丰区落实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放大名校优生“汇丰行动”效应,成立国内县域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专业为主的产业学院——盐城工学院大丰新能源产业学院。2022年1—9月份,大丰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34.2%,占全区规上工业的39.6%。

如今,不断积蓄的科创力量,正成为盐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更具魅力。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