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正君
最近,对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来说,好消息不断:
10月19日,由该院与中科院电工所、济南市政府三方共同设立的齐鲁中科电工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重大创新项目世界首个“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阶段性建成并成功运行;在这之前的10月7日,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山东点火升空,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该卫星升空的幕后推动者之一也是山东产研院。这是其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又一布局。
对山东产研院来说,类似“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并不少见。记者采访时,由该院牵头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即将揭开面纱,该中心联合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哈工大、新松机器人等14家龙头单位共同参与,志在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
卫星上天,机器人落地,这两个案例指向了山东产研院的核心使命——基于“四不像”新型研发平台,以改革为抓手,深耕4大领域,布局15个技术方向,在“接天立地”中,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装上“科技引擎”。
权威数据显示:三年来,山东产研院累计建设创新转化机构80家,实施创新项目超过360个,创新转化技术近3000项,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300余家,并以30亿元的省市财政投入撬动了500亿元的社会投资。
布局三大产业,屡屡创造“奇迹”
“成立一年便拿下近11亿元的销售收入”,这是山东岱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岱微电子”)创造的“奇迹”。而高光时刻出现在北京冬奥会上,由其研发的8K超高清视频解码芯片成功服务北京冬奥会8K直播,使得电视画面色彩更绚丽宽广,细节更唯美细腻。
作为山东产研院引入的企业,岱微电子负责人黄新军将成绩归结于两点,即“母公司”国科微电子在芯片设计领域雄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积累;同时,山东产研院的重点支持功不可没。
岱微电子创造奇迹,山东产研院做了什么?记者了解到,该院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同时,推动省市扶持政策快速落地,持续赋能企业。
对企业“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是山东产研院三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在产业上,他们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了“无中生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创新布局,并规划了信息与智能融合、微纳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与健康4大领域和空天信息、微纳制造等15个技术方向。
目前,该院已发射的两颗齐鲁卫星已经执行对地观测任务千余次,返回数据已达到8TB以上,已在多个场景领域实现了商业应用。
在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看来,“空天信息,这个赛道必须做,可能难度大、风险更高,但是商业化、产业化正当其时。做了可能有未来,不做必将错失未来。”
他向记者透露,在空天信息领域,山东产研院将重点建设“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的齐鲁卫星系统和“高精度低轨导航卫星增强系统”,从而构建形成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平台,再通过集聚创新创业主体形成产业集群式创新发展。
数据显示:山东产研院已投资孵化10余家空天信息产业高新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50亿元,2021年实现营收超过1亿元,在国内形成了空天信息商业化竞争综合比较优势。
持续突破自我,打造“技术变现”的产研院路径
技术如何变成产品乃至产业?这是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都在探索的难题。
破解上述难题,孙殿义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在他看来,山东产研院好比一间创新工场,把技术做成产品、产业,实现技术的商业成功,才能创造超额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山东高质量发展。
经过三年发展,山东产研院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投资、企业孵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开花”。如今,该院创新转化项目遍布全省16市,与全省300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合作,服务社会企业超过1000家。
围绕“技术变现”命题,一方面技术、产业在变,产研院必须锻炼出“火眼金睛”;另一方面,其自身也不断改革,突破自我,成就项目。
“从机制体制上来讲,山东产研院成立本身就是一大创新突破。”山东产研院高级行政总监、新闻发言人卢义刚表示,山东产研院虽由省政府设立,但不纳入编制管理,无行政级别,既不像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既不像高校,也不像科研院所,“四不像”成为山东产研院的精准形容。因为掌握了充分的运营管理自主权,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业拉动力强,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三年多来,山东产研院初步构建形成了“政事分离、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职业化、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
截至目前,该院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建设3个国家级和9个院级公共技术平台,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近300家,其中12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IPO上市,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