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瑜

“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是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关键期和守护好奇心的敏感期。”9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永和在空间科学科普论坛上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承办的空间科学科普论坛邀请空间科学领域产学研用各界专家开展深入研讨,探索空间科学科普的未来发展方向。

重塑新时代科学教育体系

论坛上,郑永和强调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到,2021年下半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组织开展了一次样本量大、覆盖面广、内容系统的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超七成小学科学教师为兼任教师,乡村小学(含教学点)兼任科学教师占比更是高达84.7%。

“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严重短缺、专业素养严重不足。”郑永和指出,这是目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同时,我国科学教育政策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应试教育导向的教学评价问题仍然突出,实践教学薄弱;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不足;科学教育研究亟待加强。

郑永和建议重塑新时代科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应建立健全科学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对科学教育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建设科学教育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重视教师在践行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明确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目标,强化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激励机制。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对郑永和提出的建议表示认同。他结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构建学校科技教育体系的做法,介绍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经验。“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守护孩子们眼中的科学之光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讲述了自己长期进行科普工作的初心:“跟小孩讲科学真有意思,很过瘾,我特别喜欢看那些小孩的眼神,他们的眼中都是光。”

刘勇用两个比喻形容了对科普工作的不同认识:“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是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即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撒播给学生,而学生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找水喝。”他认为,科普工作应讲述学生喜欢、爱听的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让学生真正爱上科学。

刘勇指出,空间科学的科普工作具有优势——孩子们天然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同时,也面对着挑战——行业内部对于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他建议大家“不忘传播科学知识的初心”,将科学的趣味性带给更多青少年,让更多人能用科学方式和科学思维去思考问题。

北京一片星空天文科普促进中心创始人吴芳介绍了该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开展的典型活动。通过“萤火虫计划——乡村科普百校行”“百万青少年星空梦想计划”“科学家1+1计划”等活动,该中心将科普带到了偏远山区与贫困村落的孩子们面前,为科普活动提供了有益经验。

为科普提供更多元的支持

近年来,不少相关企业也更加重视科普工作。论坛上,华声科技股份公司白帆董事长介绍了“火星1号基地”。火星1号基地是综艺节目《挑战吧!太空》的外景地,目前已获批成为甘肃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白帆希望,该基地可以通过影视、综艺等多种文娱形式让科学破圈,让科学“生活化”,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空天创客有限公司创始人耿赛猛介绍,公司面向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教育,通过打造航天主题教育教学体系、推进航天实验室建设、建设运营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了显著社会效益。

爱太空科技有限公司白瑞雪董事长介绍了公司以虚拟现实技术助力航天科普教育的成果。该公司对航天仪器进行建模仿真,将航天活动和项目更逼真地呈现给公众,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科普剧创作人郝燕认为,科普剧的创作、排演、推广,需要科学家参与下的多元支持,才能增加感染力、提升传播效果。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认为,在《意见》印发背景下,召开本次论坛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与会专家们一致表示,要进一步推动空间科学科普工作,协同发挥力量,为科普提供更多元的支持,共建良好的科普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