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12月6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研讨会以视频形式召开,大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技传播与全球创新要素流动”。这次参加大会的国内外科普专家来自中国上海科技馆、新加坡科学中心、泰国国家科技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以色列海洋与湖泊研究院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会议期间,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宣布“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直播课堂高清视频向与会机构免费开放使用。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李勇致辞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今年8月,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坚持开放合作,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普国际交流,共筑对话平台,增进开放互信、合作共享、文明互鉴,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论述实际上与‘一带一路’主旨也是不谋而合,我们更期待‘一带一路’带给科普工作更多的活力。”李勇指出,近年来,按照习近平主席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科技部持续强化新时代科普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体制机制,初步构建了适应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庄嘉介绍,在科技部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活动,7年来共邀请来自19个国家30多个科普机构的100多人次外国科普专家来华,组织几百项展项与活动。从2019—2021年,交流中心牵头主办了3届“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研讨会,每年有1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科技进步的远距离腾飞需要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的持续拉动。科学传播成为助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科学传播事业必须主动承担起助力科技创新的使命。”庄嘉说,正因此,本次研讨会围绕科学传播主体创新、科普和科技创新互促、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等主题开展深入交流。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领导刘子亮提到,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一步步走深走实,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载体。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交流研讨会,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以及国际专业科普工作者间深度交流、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积极搭建和融入国际合作平台,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科研机构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次会议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指导,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合办,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研讨会后,同步举行了国际科技传播案例交流。

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
各种观点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