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9月21日,以“智能时空 创新引领”为主题的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暨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十一届年会在河南郑州开幕。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2年上半年,行业领域北斗系统应用总量不断攀升,大众消费领域支持北斗的产业出货量持续增长。
据了解,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开通两年多来,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领域,以及电力、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逐步形成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全面赋能各行各业并实现显著效益。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对我国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北斗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长期跟踪和研究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截至2022年6月底,以公安、应急为代表的国家安全领域已累计应用北斗设备近200万台套,其中公安行业应用数量超过180万台套;以交通运输、能源和金融为代表的重点行业领域已累计应用北斗设备近1200万台套,其中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数量超过800万台套,农业应用数量近100万台套,自然资源领域应用数量近15万台套。2022年1-6月,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北斗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数量近1.4亿台,其中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1.3亿台。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在开幕式上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向好,相关企业总体营收水平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五大区域产值稳定增长,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上游基础器件、中游终端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运营服务等各环节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北斗应用发展体现出强劲韧性,在国家安全领域、重点行业领域和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数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北斗大众应用突破口不断涌现,需求持续释放,应用数量快速增长,普及程度越来越高。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武文忠在大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健全优化基于“北斗三号”的全国基准站服务“一张网”,完成自然资源系统基准站支持北斗三号的升级改造,构建基于北斗系统的全国高精度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将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业作为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领域北斗应用监测,全面构建自然资源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生态,支撑地质调查、助力地灾监测、服务海洋事务等,同时推动北斗短报文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在大会致辞中表示,要不断加强支撑北斗技术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展北斗应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持续攻关,加快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技术瓶颈,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实现芯片、终端、服务、标准一体化的自主化发展格局,让北斗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祉。
大会表彰了2022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卫星导航定位创新应用奖获奖单位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今年的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开幕式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长风为大会作了题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新时代新发展》的报告。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2000平米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成果展同期举行,充分展示北斗领域的各类创新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等,今年还特别增设了北斗科普展区。
本届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联合主办。
(图片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提供)